一、总则
一、目前发展状况
1、主要成就(国内外地位分析、相对优势和特色)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成立于2009年5月18日,由原地质和测绘学科组建而成。其前身是1978年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的“地质测量研究室”,可上溯到1951年成立的中国矿业学院煤炭地质工程学系和1950年的地质工程学教研室。现有教职工57人,专任教师中,具博士学位的98%,硕士+博士100%;教授51%,副教授25%,讲师24%;30岁以下占3%,30-40岁占35%,40-50岁占42%,50-60岁20%。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中国十佳优秀博士后奖获得者1人,第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提名奖1人,教育部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人,入选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6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5人。学院现有能源地质系、地球物理与信息系、地质工程与环境系、测绘与土地利用系、遥感与地理信息系、地测实验中心和学院办公室等7个机构,6个教工党支部。学院与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7个,硕士点21个,专业学位工程硕士领域2个;本科专业6个。其中“矿产普查与勘探”为国家重点学科,“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北京市重点学科,“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地质工程”本科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土地复垦学》、《岩石学》为北京市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及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地质工程专业教学团队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本科每年招生115-160人,2010年招收“越崎班”----地球物理专业。2010年本科生和研究生就业率双双达100%,本科毕业生考研率达42 %;研究生毕业生中有5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人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本研比为1:1.30,博硕比:1:2.13,生教比为1:21.95(生师比为1:27.80)。2005年以来,科研成果奖获国家级2项、省部级一等奖10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5项。发表论文被SCI收录占全校1/3,EI收录占1/4,ISTP收录占1/5/。2009年学院到校科研经费为3215万元,在全校名列前茅,加上重点实验室的1410万元,实际已突破4500万元。
学院2006年承办了国际有机岩石学会第26届年会,这是该学会第一次在亚洲的北京召开,代世峰教授担任“国际煤地质学”杂志主编,这些标志着我校煤地质学在国际上的影响与地位。目前我学院与北京大学的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地球科学与空间学院、南京大学的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和地球物理与信息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地球科学学院和能源学院以及中国矿业大学(徐州)资源学院等院校地测类学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2009年9月17日我院发起并主办了第一届“原矿业(煤炭)高校地质类院(系)负责人论坛”,体现了我院在煤炭院校地质类院系的重要地位。
经过数十年几代地测人的辛勤耕耘,凝练了“严谨求实、开拓奉献”的地测精神,2009年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的成立,为我校地测学科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作为中国矿业大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具有与矿业安全和煤加工利用开展科研教学实践的良好基础,这是一般综合类大学地测类学院没有的优势。目前,我院已形成“矿产地质与资源特性”、“地质保障理论与探测技术”、“测绘与土地科学”等三个大的研究领域,在煤炭地质学、煤田物探和矿山测绘特色鲜明,在煤岩学与煤共伴生元素、聚煤规律、煤田构造与构造控煤、煤系共伴生矿产、煤矿酸性水、矿山物探、三下采煤及沉陷预测与监控、土地复垦等研究领域成果突出。
2、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尽管我们过去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现我们迎来了国家刚刚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科教兴国,教育为先,要把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转变为人才大国的大好时机,我们正遇中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资源决定了能源战略在相当长的时期仍然是以煤炭为主,能源经济向洁净与低碳经济发展,由过去单一的煤炭发展模式向区域盆地多矿种发展模式,由过去只注重煤炭生产,到现在更加注重煤洁净加工与利用及其循环经济模式发展。但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学院教工少,如何办大事?办公与实验室面积小,如何办全国地测类顶级学院?如何构建长效能源精英教育体系?总之,我们的不足集中如下:
(1)学科结构性矛盾:一个学院三个一级学科,资源如何配置? 学科多,优势学科少,学科带头人不充足,如何保证学科发展?
(2)青年人才后劲不足,缺乏教育部创新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人才等梯队人选,如何突破?
(3)论文数量多但高水平论文较少,影响因子低,科研如何跟上国际前沿?项目多但高级别项目较小少,队伍如何集中?部级奖多但国家级奖少,科研如何上水平?地区性研究多,理论成果少,如何调整?
(4)相对来讲,学院与行业大企业联系不多,就业质量还不够高。
二、“十二五”期间发展的指导思想
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规模、结构、质量、效益、速度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转变只追求教学科研数量扩大到质量提高的发展模式,转变管理模式。大力弘扬 “严谨、求实、开拓、奉献”的精神,以“学科建设是龙头、人才培养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经常性的中心工作、本科教育是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是生命线”为抓手,面向国际前沿领域与国内巨大需求,以“立足煤炭办品牌,整合优势上水平”为发展思路,发挥煤炭地质、物探和矿山测量优势,带动多学科发展,齐心协力,开拓创新,在“211”和“985”平台上创学科一流和国际影响。
三、“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
1、发展目标
煤炭地质学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煤田物探、矿山测量在国内一流;新增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力争国家重点学科。力争国家研究平台:地质类国家工程中心有突破。努力建设以煤炭和矿业为特色的研究型、开放式、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的高水平理工学院。
2、主要任务
(1)目标任务
结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创建多科性、研究型、开放式、高水平大学的目标,我院定位:成为世界一流的煤炭地质、矿山物探与测绘科技研究中心、原始创新的基地、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窗口、高层次地测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和服务行业的科技平台,通过瞄准国际前沿和国家目标,注重地质、物探与测绘相互融合的多学科、综合性整体研究,培养一流人才,出开创性成果。
(2)办学水平
从内涵上真正实现由教学科研型学院向研究型学院的转变,总体办学水平达到国内同类学院领先水平。
(3)办学层次与规模
本科生教育坚持适度发展、充实内涵、提高质量;研究生教育坚持调整结构、提高水平、质量优先。
力争未来5年,在校本科生的规模达到700人左右,研究生规模达到850人左右。
(4)教学与人才培养
坚持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构建研究型、开放式的能源工业精英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能力过硬、素质优良,具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夯实本科教学的基础课程,优化和充实专业课程,积极加强精品课程建设,适度发展双语示范课程,构建与高层次专业人才相配套的课程教学体系。做好实验教学与实习等校内校外基地工作,拓展教学范围。进一步做好北京市和教育部精品课程、国家双语教学师范课程、教学名师等申报与建设,力争在国家名师与“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方面取得突破。
抓好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培养质量,积极申报研究生精品课程、全国研究生教材,积极申报地测类全国博士生论坛,做好北京市和全国优博论文的培育与建设工作,不断有全国优博论文获得者出现。
(5)科技发展
全院2015年度科研经费达到5000万元。 力争每年有重大成果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5年内获2-3项国家级奖。SCI、EI、ISTP高水平论文收录量显著提高, SCI论文总数每年增加10%,2015年末国外SCI论文达到30篇、IF>2.0论文达到5篇的规模水平。科技工作的主要指标位于全国高校地测类学院前5名。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鼓励面向行业的应用性研究,在条件具备时,争取工程资质,扩大服务面。
(6)学科建设
围绕“煤地质、矿山物探与测绘”主线,从2011年到2020年将重点发展三大学科群:矿产地质与资源特性、地质保障理论与探测技术、测绘与土地科学。在保持现有学科优势的同时,加强地质工程、地球化学、土地资源管理、矿山空间信息学与沉陷控制工程、矿物岩石矿床学、构造地质学等学科建设,新增1-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新增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等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力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力争建立“国家工程中心”。
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面向国家战略目标和国际前沿科学问题,整合资源,保持优势,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和引进相邻学科先进理论和方法,形成以若干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团队为核心的学科体系。依托学校越崎班人才培养基地,成立“地球物理学教学团队”,继续做好地质工程国家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工作,做好“测绘工程教学团队”申报北京特色专业和国家特色专业工作。
(7)师资队伍
大力培育和造就凝聚力强、学术水平高、在国内相关领域中有较强竞争力的学科梯队和优秀创新群体。
培养和引进若干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大师级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培养一批在国内相关学科领域有较大影响的专业拔尖人才,积极培养一大批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
2015年,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成为教学科研主力,35岁以下青年教师分别有人才获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和进入省部级人才行列,新增院士取得突破,新增1-2名“杰青”,新增1个创新团队。通过规划与实施,让学院教职员工们都可良性发展。
(8)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继续扩大我院在国际煤地质学领域的影响,做好2012年国际ICCP&TSOP学术年会工作,广泛与国际知名大学的地测类学院与机构建立良好关系,不断提高国际学术交流与参与度。充分利用“985”学科优势平台和国家公派留学基金平台,输送优秀学生到国际知名大学进修与学习,力争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欧美研究生招生与博士后招聘实现零的突破。每年主办或协办一次全国性或行业性学术会议,加强与兄弟院校和行业企事业单位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9)实验室建设和教学科研条件建设
健全有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物探和地学信息技术、测绘科学与技术等实验室群构成的地测实验室体系。重点建设和改善工程地质实验室、矿物岩石矿床实验室、煤炭地质勘查实验室、地球物理实验室、地学信息技术实验室、现代测绘技术实验室。力争构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到2015年,研究生导师工作环境得以改善,力争每一位博士导师能有40m2以上的研究室,硕士导师有20m2以上的研究空间。做好地测图书资料室的建设工作。条件成熟时建设煤炭地质博物馆。
(10)学生工作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加强学生日常管理,以服务为导向,做到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以诚信教育为核心,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根本,大力推进学风和院风建设,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积极开展校园科技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积极拓宽我院学生的就业渠道,广泛宣传、扩大我院的影响,进一步提高我院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加强党团组织建设,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管理工作水平,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学生工作格局。
(11)工会工作
团结动员广大教职工在实施学院“十二五”规划中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在权益维护和舆论宣传等方面积极推动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发挥教代会作用。要进一步加强工会干部队伍和工会工作制度建设;要加强调查研究;要建立健全“党建带工建”的工会工作新机制,积极做好发展新会员工作。以师德建设活动为契机,不断提高教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实施维权长效机制建设工程;实施精品活动建设工程;继续深入开展党政工共建“教工之家”活动,努力创建校“模范教(职)工之家”。
(12)党建规划
本着“政治核心,监督保障”理念,充分发挥各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全体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坚持党政联席会议集体决定大事的原则,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办学治院能力建设为主线,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发扬老地测人的“严谨、求实、开拓、奉献”的光荣传统,做好党员和群众教工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优势,提高教工与党政软实力。发挥与整合优势力量办大事,为广大教职工提供宽松和谐与温馨的科研教学环境,构建学院能源精英教育体系。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健全完善镇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贯彻落实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制,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以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为目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学院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强大的政治保障、思想保障和组织保障。
四、保障措施
学院本着“整合资源,适度发展,注重人才,提高质量”十六字方针,规划中坚持下列原则:坚持一定规模、内涵发展;坚持突出重点、形成特色;坚持团队建设,加强年轻人才培养;坚持围绕煤地质、煤田矿山物探和沉陷与土地复垦等自身特色优势,面向国际能源地测前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教学、科研互动,全面协调发展,提升优势学科整体水平。
1、机制改革
坚持以系为单位组织教学与行政管理;坚持学科带头人负责学科建设,学院统一组织协调;坚持实行项目负责制的科研管理。将逐步进行院内机制改革,真正实行学术带头人负责的“研究团队”责任制,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和科研竞争力,完善高层次人才遴选培养机制,为学科发展和优秀人才成长创造优质平台和提供强劲动力。建立科学合理的竞争机制和评价体系。严格教师选留、招聘和高级职称申报条件;逐步落实“定期”考核制度。实行学术带头人和研究团队目标管理和考核机制。建立可行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高效的管理机制,建设和完善四个体系:(1)学院与系、实验中心二级管理体系,(2)党政联席会议集体决策和学术委员会等机构咨询体系;(3)公共关系与信息交流体系;(4)科研团队和实验室开放共享体系。
2、教学科研
适应国家战略目标与社会需求,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选择,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发挥学院优势特色,探索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精英型、学术型、应用型、技能型)与评价体系;坚持专门人才培养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的道路;探索通识教育、宽口径培养,加强全面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竞争意识和国际视野,重视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人才培养:本科生为主,本科和研究生培养并重。培养精英人才,满足社会高端需求。科学研究:基础研究为主,基础与应用研究并重,重视学科交叉、融合和发展应用学科。
重点发展十二大科研领域:煤炭资源特性研究、煤的洁净利用地质理论与技术、赋煤规律与煤炭资源评价、煤炭资源勘查的关键技术、煤共伴生成矿理论与开发技术、水工环基础理论与实用技术、煤炭开采地质保障技术、高精度物探技术、现代测绘技术、“三下”开采与沉陷控制技术 、土地复垦与矿山环境治理技术、数字矿山与GIS技术。
3、学科建设措施
以重点学科建设为主,其它学科协调发展,提高学术声誉,全方位贡献社会。实施学科带头人责任制,学院-系协调管理。面向国家能源战略目标和国际地测前沿科学与工程问题,整合资源,保持优势,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和引进相邻学科先进理论和方法,形成以若干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团队为核心的学科体系。对外开放,采用专家学者请进来,学术成果推出去的办法,使学科建设上一台阶。
整合学院与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资源,利用“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211工程”基础建设项目,重点建设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质工程、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等学科。
4、师资队伍建设措施
加强学术带头人队伍的建设,引进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以研究团队建设为动力,有针对性地带动高层次人才培养。加大内培外引力度,优化结构,提高年轻教师质量。完善学生留校制度,充分利用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的条件,考察培养留选青年教师。逐步优化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建立优胜劣汰的引进机制与用人机制。“十二五”期间,补充师资10-15名,学院教工规模达70人左右。
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加强教师发展建设。让年轻教师首先冲击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然后进入校、省部级人才队伍,后冲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加强与完善实验室系列与辅导员系列人才培养,完善岗位流动机制,提高他们的地位与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
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党总支
2010年12月14日